中国医疗美容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医疗美容》CN11-6007/R月刊,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学术期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属于医药卫生类临床医学期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为本刊主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整形外科)主任赵振民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段华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科主任谭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吴文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亓发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副主任李圣利教授为本刊副主编(排名不分先后)。邮发代号82-366。目前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唯一的国家级的涵盖医疗美容全学科的学术期刊,办刊着眼于医疗美容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新理论、新技术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医疗美容的稳步、健康发展,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给予医疗美容工作者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刊登文章以近年重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为主,辅助医疗美容工作者临床、科研决策。

心脑血管疾病这样防治 来自中国脑卒中大会的观察

时间:2024-01-05 11:13:17

    起病急、危害大、易致残……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300余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

 

  记者从10日在京举行的2023年中国脑卒中大会获悉,我国正不断完善心脑血管疾病救治体系,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落地见效。

 

  成效斐然 仍存差距

 

  “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2年的15.2%,下降率接近18%。”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我国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这样的成绩对于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非常不易。

 

  从编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实施《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到联合多部门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脑卒中防治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表示,近年来,我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卒中中心及防治基地医院建设、关键适宜技术规范及推广等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脑卒中防治体系的日趋完善,仍需卫生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但是,当前部分指标与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目标仍存差距,特别是高血压知晓率、规范管理率等。”郭燕红指出,近期印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目的就是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防治行动落地生效,争取到2030年能够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早诊早治 减少新发

 

  山东省宁阳县,一位57岁的男性患者突发意识不清。120救护车将其运送至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卒中门诊。颅脑CT检查、心电图检查、血糖检测……抵达医院25分钟内,这名脑卒中患者完成溶栓后桥接。

 

  这是我国基层卒中中心建设的成果案例。

 

  “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已建成三级医院卒中中心604家,二级医院卒中中心1253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03个地级市、1339个区与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在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区县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并完善卒中中心的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脑卒中登记管理系统。

 

  2016年12月,《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印发;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实施“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2023年7月,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等共同发起“健康中国 中风识别行动”,并在12个省份及地区进行试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认为,一系列举措,不断实现卒中患者早诊早治,降低致残率。

 

  关口前移 降低风险

 

  “脑卒中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但也是一个悄悄而来的疾病,可以在睡梦中发生。”吉训明表示,更需要公众主动识别、有效处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控制肥胖、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近期印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健康环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健身运动、健康查体、控烟等方面予以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认识;重点监测高危人群血压、血脂、血糖,形成人人关注脑血管健康的良好氛围。

 

  吉训明强调,卒中患者有复发概率,还必须加强民众的全生命周期危险因素管理,让“悄悄而来”真正变成“有迹可循”。